2009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乃尔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20世纪初孙中山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政府初算缗钱,征收商人财产税;元鼎三年(公元前113年),大臣杨可主持“告缗”,没收中产以上商贾资财。这些措施从长远看
A.有利于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巨额战费 B.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C.使集权政治获得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皇帝赞为良史;敢于蔑视权贵、不顾皇帝求情而刚正执法的官员却被皇帝赞为清官能吏;敢于据理力争、当面顶撞皇帝的监察官员却被皇帝誉为诤臣。皇帝之所以要赞誉他们这样的人,其根本目的是
A. 显示自己胸怀宽阔、虚心纳谏 B. 表彰敢言敢为的清正官员、彰显正义
C. 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 D. 表明君主赏识清正刚直的政府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