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近代青岛大事记》(部分)下列对该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事件 |
1914年11月 | 日本占领青岛 |
1922年12月 |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
1938年1月 | 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
1945年9月 | 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 |
A.一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手中夺取了青岛
B.北洋政府通过华盛顿会议收回了青岛
C.青岛的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
D.国际力量的支持是中国两次收回青岛的重要因素
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