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初成书的《孝经》提出了“移孝作忠”, 将孝的亲代关系转移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

汉初成书的《孝经》提出了“移孝作忠”, 将孝的亲代关系转移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   )

A.家国一体观念得到强化                      B.血缘宗法关系受到削弱

C.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提高                      D.汉代的君臣关系日益融洽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家国一体观念。“移孝作忠”,是把家庭观念移植到君臣关系上,孝顺自己的亲人就应该忠于自己的君主,是典型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当然也的确使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强化,本题答案就是A。血缘宗法关系不是受到了削弱而是不断的加强,不能选B。在汉代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的确得到提高,但本题不是考查这一点,不能选C。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汉代的君臣关系也不会日益融洽,不能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家国一体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必须了解,民主政权既不可能举借外债,也没有强大工商业基础来积累资金,我们要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的力量,来繁荣解放区经济。特别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农民富裕之后,有计划地组织和利用农民积累而结余的财力,去发展解放区的工商业。因此,发展农业经济,仍然是发展解放区经济的最主要环节。在解放区经济济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如何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来与外国资本或中国官僚买办资本进行斗争。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政策,主要是保障私人资本企业在解放区能够获得不少于国民党区私人企业所得的利润。

——1946年任弼时《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弼时关于解放区经济建设的观点,并指出此观点产生的国内政治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任弼时的经济建设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时代的国王可以任意剥夺工商业者的私有财产,因此,法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所以国《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资产阶级统治者认识到单凭国家的力量,无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于是越来越重视对私有财产的征用及其补偿问题1793年,法国宪法的前言这样表述:“除非认定的公共利益所需要,而且在公平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的小部分在未得其同意之前不得受到剥夺1958年,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可以通过“有关企业有化和有企业的资产转为私人所有”的法律规定。

——摘编自《中外宪法私有财产权保护之比较——议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宪》

材料二 

第十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资产阶级对私有财产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在公民财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有何相同之处,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  梁启超对中国人发展史进行初步的重新研究后,提出历史上人口发生增减源于治与乱的重要见解。他估计当时中国人口虽然有八亿,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一是“中国今日,动人满。然以地方之积,计其每里所有人数,与欧洲英、法、德、哒(意)、比诸国相比,其繁盛未若彼也”。二是无论边疆腹地,“以余所闻见,其荒而不治之地,所在皆是,乌在其为人满也!”三是“己治之地,或淤其沟恤,芜其瞩岸,溉粪无术,择种不良,地中应有之利,仍十不得五,又乌在其为人满也!”

——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口“并不存在人满之患”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定人口政策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