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务,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故A项排除;材料中“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连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处境非常尴尬,说明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故B项符合,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查看答案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查看答案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查看答案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