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名师点睛】关于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查看答案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查看答案

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黄金时期”转为萧条的原因之一是(    

A.蒋介石对红军连续发动围剿              B.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D.民族工商业间的恶性竞争,无货可售

 

查看答案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查看答案

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