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唯有中国例外;认为“亚墨利加一土,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材料判断下列有关《海国图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摆脱了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B.内容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无关

C.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新知识 

D.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魏源)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唯有中国例外”说明魏源仍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排除A。《海国图志》的内容有提及西方的政治体制,排除B。“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唯有中国例外”说明魏源对西方的历史地理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排除D。《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名师点睛】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魏源虽然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但在他的意识里,世界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可见,作为新思想倡导者的魏源,虽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A.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 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 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 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

 

查看答案

宋代保护所有权和调整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维护债权人利益、调整债权人与债务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证债务履行的担保法,都远远详于前代。造成宋出现以上法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解决财政困局的需要

B.商品经济的复杂化

C.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速度加快

D.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多样

 

查看答案

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指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对官员文化素质要求很高

B.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

C.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

D.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查看答案

汉高祖刘邦,其母梦与神遇,其父往视,“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四岁时,有善相者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意在推动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B.为皇权的来源罩上了神圣的外衣

C.中国皇帝都被看作龙的传人

D.天人感应说是对皇权的最好注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两极格局及美苏争霸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欧洲。欧洲是冷战的最前线,也是美苏争霸的主要战场。战后欧洲由于实力的严重衰弱,不仅丧失了传统国际体系中心地位,更失去了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力量地位。传统的英法德等欧洲强国衰落,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欧兴起,欧洲逐渐在意识形态上分立。两极格局形成后,欧洲在地理空间上以德国中部为界限被一分为二,“两个欧洲”在美苏主导下截然对立,双方都将对方视为自身安全的极大威胁。安全上的需要、经济上的依赖使得东西欧不得不选择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沦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摘自武进《独立外交与大国地位——戴高乐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材料二     戴高乐充分意识到了托管或肢解德国的设想已成过去,在冷战格局中,法国只有面对现实。战后欧洲大陆各国积极谋求欧洲统一,这就为戴高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利用欧洲统一的框架来制约西德。法国凭借着优越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获得了西德的支持,从而实现了法国当骑士,西德当战马的两厢情愿的结局。1963年,法德两国在巴黎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从此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巴黎-波恩轴心”时代。

——摘自《二战后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戴高乐主张法德和解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和解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