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

“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6分) 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4分)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4分) 意图:提倡地方分权。(2分) (3)趋势: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2分) 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2分) (4)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职责,据材料一“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得出教化百姓,据材料一“养鳏寡,恤孤穷”得出扶弱济贫,据材料一“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得出执掌司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据材料一“由进士选”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得出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据材料二“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得出乡官参与县政;第二小问意图,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得出提倡地方分权。 (3)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据材料三“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得出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量才授任各官”“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 (4)价值,据材料一中“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得出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据材料三“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县域治理 【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浙江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多,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四方宾客噩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舻相望”。明成化弘治年间,乌镇“宛然府城气象”,镇上汇集了各地韵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男子皆务耕桑,服商贾。”“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时往来不绝”。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清乾隆朝鸟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大市镇之一。 ——摘缟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府、国)

(侯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

15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

——

26

288

——

1234

元朝

12

183

——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A.程灏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查看答案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