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包括( )
①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印第安人、黑人遭受劫难 ④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当代史学家E.P.汤普森说: 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多数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们对立”,从而“形成”了阶级。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人的出现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诞生 B.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的出路
C.阶级是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的集团 D.呼吁工人阶级的团结
从1848至1875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领先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到1870年时,德国的煤产量达到3400万吨,生铁产量139万吨,钢产量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1倍、5.6倍和28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 B.德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C.德国工业资本较为雄厚 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恩格斯在谈到近代一项科技成果的作用时说:“(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下列与该科技成果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家是
A. 瓦特 B. 阿克莱特 C. 卡尔•本茨 D. 西门子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