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
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制度法令的统一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地方吏治废弛
C.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D.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 B.元代中书省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C.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祖宗创立基业50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忽必烈幼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常与汉族知识分子讲论圣道,决心仿效李世民,“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蒙哥汗命他主管漠南汉地,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中原文明。即位后他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据《元史·世祖本纪》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