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第一次转变: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第二次转变: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原因: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10分) (2)看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了张謇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但其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转变及原因”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转变”,紧扣材料信息“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把握到 “由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根据材料信息,从“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到“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把握到“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关于“原因”,要分别结合两次转变时期相关史实依次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状元实业家张謇活动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问,要注意分“很伟大的英雄”与“失败的英雄”分别展开认识。关于“很伟大的英雄”,侧重于张謇所提出的主张,以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推进中国近代化等;关于“失败的英雄”,侧重于结果层面,及张謇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主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及认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影响 【名师点睛】对“实业救国”思潮的认识与理【解析】 (1)甲午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国人纷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张謇是其中的著名代表。(3)“实业救国”思潮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主题紧密联系,推进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同时推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并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2015年12月1日凌晨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以10.92%的权重超越日元和英镑(如下图),连同美元、欧元,组成新篮子五种货币中的一员。这说明(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B.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

D.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

 

查看答案

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瞻家费。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以购买商品。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消费       B.增加外汇收入

C.扩大对外贸易        D.鼓励华侨投资

 

查看答案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查看答案

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

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

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

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