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并未提到抑制商业发展,故A项不合题意;材料中对待农业是有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产量的,故B项说法错误;“不误农时”主要针对政府的徭役政策,故C项未能体现;从材料中“深耕细锄”等处可以明显看出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查看答案

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A.等级尊卑制度的强化                            B.贵族社会向富人社会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                            D.血缘组织向地域国家转变

 

查看答案

《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

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游      C. 巴蜀地区         D.关中地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