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城,以盛民地”说明“城”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市,买卖之所也”说明“市”的主要功能是商业场所。C项符合要求。ABD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是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其治家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

A.当时人们对商品交换的一种渴求 

B.小农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人们对安定生活的一种追求

 

查看答案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权之时。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慈禧临朝;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等外戚、宦官干政事件屡见不鲜。很明显这是破坏政治一体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往往规律性的出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  )

A、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B、外戚和宦官权力欲膨胀

C、皇权不断扩大        D、皇帝宠信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

A、是规范贵族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B、确保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D、巩固了分封制确立的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据此可知,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量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 (北方粟、麦)

215 (南方稻谷)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 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