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是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其治家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
A.当时人们对商品交换的一种渴求
B.小农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人们对安定生活的一种追求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权之时。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慈禧临朝;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等外戚、宦官干政事件屡见不鲜。很明显这是破坏政治一体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往往规律性的出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 )
A、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B、外戚和宦官权力欲膨胀
C、皇权不断扩大 D、皇帝宠信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
A、是规范贵族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B、确保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D、巩固了分封制确立的社会秩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据此可知,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量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 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 048.35 | 5.72 |
|
| 94% |
魏晋 南北朝 | 122 (北方粟、麦) 215 (南方稻谷) | 1 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 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茶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