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
1967年——欧洲共同体创立,有6个成员国。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02年——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2003年——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
2007年,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2016年——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盟。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欧盟面临的危机。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一名叫沙博夫斯基的东德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错误地发布了一项关于放宽出国旅游限制的草案,误导大批东德人涌向柏林墙,迫使当局解除前往西柏林的限制,不久,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堵的倒塌( )
A.是沙博夫斯基的失误所致 B.是北约东扩的结果
C.标志冷战对峙局面结束 D.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做欧盟。”欧盟的出现( )
A.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 形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
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D. 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和平共处 B.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地位 D.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