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9年l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 《早事档》 《上谕档》 《电报档》 《洋务档》 《收电》 《交发档》 《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街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2)从史料类型角度评析材料一、二论点依据的价值。
下面5副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5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下面属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内容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图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孩子们在玩耍意味着苏联基本消除了贫困
B.图片中的女工愉快地工作不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C.宣传海报准确地反映出苏联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
D.将女性全职工作和抚养家庭结合起来加以理想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开始和最终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选项中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垄断组织出现 D.瓦特改良蒸汽机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主要表达了作者
A.歌颂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B.倡导宗教面前人神平等
C.呼唤个人和社会的解放 D.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