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分)。 (2)措施:建立禁军,在军事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3分) 看法: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膨胀,在北宋后期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2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程勋的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建立禁军,在军事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归纳作答;第二小问评价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导致军费财政开支过大的等角度归纳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的信息说明元朝中书省职责,唐朝中书省从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的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君五十叙》

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材料四 按比较严格的标准,在16世纪,至少在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业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工场手工业为数甚微,但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形式,它发展迟缓,但是不可逆的。它发展迟缓,恐怕主要是由于我国小农生产制度,而非市场需求不足。明代棉代替麻成为平民衣被主要材料是经济上一大变革,棉布成为大商帮经营的仅次于粮、盐的第三商品。但棉纺织这个引发现代化最重要的产业,到19世纪后叶才逐渐从小农经济中分离出来,工场手工业也在此后有巨大发展,在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1)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工场手工业发展迟缓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以来贵戚专权、武人跋扈,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有人说:“帝王们也是‘经济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据此,材料观点认为“重农抑商”政策(  )

A.实现了其效用的最大化         B.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            D.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查看答案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关于手工业法律的记载:凡是制作同一种类器物的,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相同。由此可见秦朝的法律(  )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以经济立法为主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