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曾把没收地主的谷物……择归天王,店铺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贼情汇纂》

材料三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五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朝田亩制度》的两项主要内容,并分析为什么说它是空想?

(3)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材料中的规定是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5)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6)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1)(3分)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4分)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归国库。原因: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不切合实际,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或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3)(3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不能体现。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5分)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原则: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 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5)(2分)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意思相近即可) (6)(3分)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言之有理即可,最多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的信息从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的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信息归纳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归纳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政治体制结合所学从“总统制或联邦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分权制衡”角度思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角度思考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依据材料表格中“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的信息从世界眼光角度回答。 (6)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知识从“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角度并从“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第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特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确立•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五  日军侵华大事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争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以上均节选自历史教科书(人民版)

材料六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八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列强侵华目的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

(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五概括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罪行。

(4)依材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查看答案

一个国家做好自己的梦,必须让别国也能睡好觉,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中国梦追求的是与世界共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活动不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不结盟外交政策               D.“一边倒”外交原则

 

查看答案

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查看答案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