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从总值与进口比例两方面看,中国的机器进口明显增长,进口机器是投资建厂的需要,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水平有所提高,所以答案选A。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C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自然经济的抵抗

C.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查看答案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查看答案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查看答案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