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1)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制度)。(2分) 控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2分) (2)背景: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力解决内忧外患(2分)。表现:允许奴隶制度存在;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任答1点得2分)。 (3)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削弱。(任答3点即可得6分) (4)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议会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力解决内忧外患,这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根据材料“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及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把“撼动”和“挑战”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准确理解其历史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归纳总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即可。 (4)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层次划分,可知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经济利益;“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领土争端;“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考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当今世界格局·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政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        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查看答案

某位同学用古诗词来形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哪一时期的状况最为贴切(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一战期间                  D.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查看答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其企业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地区

 

查看答案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查看答案

据记载,明朝中后期的江浙等地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国家“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