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春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春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汉代画像砖中的《春米》拓本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的情景,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食官,故A排除。材料反映多人劳动,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汉代田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

 

查看答案

【世纪的战争和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多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取胜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统治时期民主政治难以真正实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则天之唐玄宗时,徒弟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此外敛收者,以枉法论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