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朱理学为依归。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知道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待科举制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原因:借鉴唐宋经验;适应了农耕社会选拔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有客观的标准,有利于公平公正。(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有利于人才选拔。(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均改试策论;广设新式学堂,讲授西学;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合科举于学校);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从改革科举到废除科举。(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否定八股乃至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为发展新式学校教育扫除一些障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改革;不利于维新开展。(6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朱理学为依归。……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借鉴唐宋经验;适应了农耕社会选拔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有客观的标准,有利于公平公正。影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有利于人才选拔。 (2)据材料二提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康有为……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近代学者对待科举制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4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贸组织的成立           B.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认可

C.欧洲联盟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查看答案

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查看答案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

A.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确保《权利法案》的实施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            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查看答案

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A.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苏争霸态势趋于缓和

C.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变化           D.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