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1)变化:战后初期,主张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后转变为加强由苏联支配的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统一。 背景:美苏之间的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逐渐展开。 (2)变化:由不重视(认为朝鲜无足轻重)到重视(介入朝鲜战争)。 原因:美苏矛盾加剧和冷战的进一步展开(根源);朝鲜战争爆发(直接)。 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看苏联转为支持北方,促进朝鲜民族统一,背景分析1949年美苏冷战已开始。 (2)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归纳能力。从材料二“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归纳美国逐渐介入朝鲜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抗苏联,影响从对朝鲜、中国等方面分析,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是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文中说,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他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学者李道揆也在《美国政府与政治》中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

——《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希、李道揆两位学者观点的看法。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许多方面,英国已经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不过,最终将工业革命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却是一群新贵,他们抓住了历史的潜在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声望……

无论情愿与否,个人的特点在一种最耀眼的属性面前黯然失色。当时,所有人都热衷于扩张、热衷于发展、热衷于投资而投资。他们全都关心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莫兹利工厂里的一名雇工说:“看莫兹利操作任何一种工具都是令人愉悦的,他最拿手的是使用18英寸的锉刀。”瓦特不知疲倦地试验着他的机器;威基伍德一看到别人粗心工作就生气跺脚,指出“这样给威基伍德干活可不行”;还有那个不知疲倦地追求利益的理查德·阿克莱特,他总是乘坐一辆四驾马车,颠簸在英国糟糕的道路上,在旅途中他还不忘保持商业通信。一位法国游客在1788年参观一家棉布工厂后,写道:“和我们在一起时,拥有这种工厂的英国富人们并不注意保持与其财富相称的姿态。”而对于英国新兴的工业资本家来说,这是种完全陌生的态度。对他们而言,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至于工作所带来的财富,则是另一回事。当博斯韦尔在伦敦索霍区看到瓦特和博尔顿的大型发动机工厂时,他想起了博尔顿的一句话:“先生,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

这些新贵就是企业家,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经济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讲,他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因此他们堪称“革命者”。

——罗伯特·L.海尔布隆厄《经济社会的起源》

上述材料中的“新贵”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造就了这些“新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 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整理,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某画家目睹了一桩谋杀案,依据该画家描摹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耄耋老翁,有人则认为是一位花季少女,甚至有的人认为是一台洗衣机。该肖像画的绘画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