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在近现代西方世界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A理论在80年代复苏是因其理论自身不断完善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某教授新开设了一门课程,该课程前六讲的内容如下。为这一课程添加一个合适的名称( )
A.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B.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市场和计划都是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走向“淡色”的起点
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淡色中国”的主要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