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条款内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1)异: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其权力。 (2)评价: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3)观点:赞同。 理由:两者都规定实行共和制;都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都可以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等 观点:不赞同。 理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采取两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远大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统权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无明确规定任期。 【解析】 试题分析:(1)异: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是材料二中却没有,所以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材料二中有“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而材料一中却没有,所以不同之处还有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材料二中,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但材料一中却没有,这是其不同之三。(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4分)原因:需要从两个文件的时间去考虑,因为第一个文件发布于1912年1月2日,而材料二的文件发布于1912年3月11日,这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其权力,临时约法做了内容上的调整。 (2)评价: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而从材料三看,材料认为这部约法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所以对此应该辩证的看。(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对题目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要说明理由,这是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无论采取哪种观点,都需要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临时约法的内容方面去比较,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赞同,理由则需要考虑两者的相同之处,如两者都规定实行共和制;都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都可以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等(理由答两点即给5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果不赞同,则需要看到两者的不同之处,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采取两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远大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统权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无明确规定任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旧的氏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氏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十三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论克里斯提尼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个转变的共同点。

 

查看答案

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

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

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A. 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是一直是美苏争霸

D. 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

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查看答案

在1787年宪法制定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

A.限制民主                         B.防止谬误

C.强化中央集权                     D.保障国会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