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 历史材料 1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

历史材料

1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2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3

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4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5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

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必须写出“材料序号”和“主题”;论述不得照抄材料)

 

示例: 材料序号:2、3、5、6 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 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的生活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 (注:结合材料2、3、5、6分阶段论述亦可。) 其他主题举例,仅供参考: (1)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1、2、4) (2)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2、3、4、5)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是个考查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也是个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自己阅读材料后,围绕题目所给的主题,按照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寻找合适的材料组织一个小的主题,然后将所选材料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论述,只要是考生所做的选择和说明符合题目要求就可以。所选择的主题可以是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等。示例仅供参考,答案还可以更多。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条款内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旧的氏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氏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十三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论克里斯提尼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个转变的共同点。

 

查看答案

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

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

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            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

 

查看答案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A. 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是一直是美苏争霸

D. 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

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