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广州

C.上海                D.天津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状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与中国有关,此时为鸦片战争前夕,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西安在陕西,不符合题干“海上贸易”信息,排除A;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才开阜通商的,排除C;1860年《北京条约》后,天津才开阜通商的,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状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古代史上,民营纺织、矿冶、制瓷等行业开始居于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是在

A.唐朝初期     B.北宋晚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查看答案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A.农商并重      B.闭关锁国     C.农本商末      D.重农抑商

 

查看答案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查看答案

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

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