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           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             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可以看出此章程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已经开办新式学堂,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是戊戌变法的继续,故C项错误;专制烙印材料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由科举制产生及发展历程理解科举制被废除的必然性: 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与管理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和骄傲。它形成于隋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与教育体制成熟的表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也达到顶峰,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使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病便成为了社会关注度焦点之一。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    )

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查看答案

“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这段材料(    )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

B.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发展   

D.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态

 

查看答案

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

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贵族干政局面

 

查看答案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查看答案

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