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涉及到不同史料对统治范围的叙述,《淮南子》等书的所述内容并非都是传说,A项错误,排除;根据“秦琅邪石刻”记载“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而《淮南子》中记载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以文献史料的形式说明在秦之前中国地域与琅邪石刻观点是一致的,B项错误。史料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贬抑秦始皇,而且印证历史的证据主要是史实或实物,D项错误。材料中有石刻,也有文献,在历史研究中,首先要选择真实、可信的史料,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名师点睛】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

人均土地/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查看答案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查看答案

《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查看答案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