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宋代祭祀礼仪”“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等信息可判断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新的阶层出现,对宋代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宋代祭祀礼仪变化的原因所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与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无关,故B项排除;小农经济与祭祀礼仪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排除;“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反映的是庶民阶层的政治权力的提高,与文化氛围的宽松对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古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祭祀活动的最核心是所谓“三献礼”,“献”指“献爵”,“爵”是古代的一种三足饮酒器皿,因此,“献爵”就是向受祭者敬献酒的仪式,“三献礼”分为“初献礼”,即第一次向受祭者献酒;“亚献礼”,即第二次向受祭者献酒;“终献礼”,即第三次向受祭者献酒。在进行初献礼之前,有一项“奠帛”的程式,“帛”指织物,古代又称“币帛”,向受祭者敬献帛是传统祭祀中一种特有的礼仪;在初献礼行完后,还有一项“读祝”的礼节,“祝”即“祝文”,也就是祭词之意,祝文一般是依照一定的腔调旋律吟(唱)出(亚献、终献均无奠帛与读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的改朝摸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查看答案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权力周期理论”认为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如下图: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只写观点不加以论述的不得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的最后半个多世纪,是国内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和激化的时期。在国内外矛盾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清王朝这样一个长期坚持民族歧视政策的异族王朝统治的年代。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清政府是中国积弱贫困和一切苦难的渊薮。于是,“反满”这个用以激励人们起来恢复“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帜,被资产阶级拣来并加以利用。他们鼓吹“反满”,但很少同恢复明王朝或重建另一个汉族王朝联系起来,而是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扣国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同盟会纲领明确地提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任务。但有的人抱着传统的“反满兴汉”的观念参加同盟会,以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国人(指汉人)做皇帝,他们也是欢迎的”。在同盟会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纯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赞同“反满”和拥护民权革命的,但对于同盟会纲领中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兴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论同盟会的内部矛盾及其分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盟会能够推动革命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政党在革命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9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