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理由。

3如何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科举考试的相反态度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认识。

 

(1)增设了近代科技的教育内容,《四书》和《五经》等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的旧教育根深蒂固,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近代化人才。 (2)孙中山认为科举考试相对举荐制度更加公平严格,培养了大批人才,赞成科举考试。 (3)材料二侧重从科考内容(科目)加以批评,主张废除科举考试。材料三侧重科考制度的公平性给予肯定。 科举考试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考试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近代以来,随着对科技人才的需要,考试科目的陈旧,科考做官的思想阻碍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中“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回答。 (2)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人才辈出”回答,第二问可以言之有理回答。 从题干中“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虽有弊端,但还是培养了大量人才,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回答。第二小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近代中国的教育•清代教育•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问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B.“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主要原因不包括  

A.有相似的政治奋斗目标

B.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相似

C.面临相同的国际政治境遇

D.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重任

 

查看答案

1943年秋季为悼念某位抗日将领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参加本次抗日的军队隶属于   

A.八路军

B.新四军

C.国民革命军

D.东北抗日联军

 

查看答案

1940年中国共产党指出“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方面采取的行动是  

A.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C.组织徐州会战阻止日军疯狂攻势

D.发动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

 

查看答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 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