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学术争论提倡百花齐放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时解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且已经成为定论,不存在学术争论可言,故A项排除;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可判断出“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日本侵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正确        B当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最高领导

C当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      D当时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查看答案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查看答案

右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康乾盛世的宏大气势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