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应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这两种选官制度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 (2)不同作用: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4分)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据材料二“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材料三“举进士、拔萃,皆中”,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分别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由推荐到考试。 (2)根据材料二提到,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材料四提到,专以言辞刀笔取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在这两种选官制度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两者的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据材料四“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出哪些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查看答案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察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查看答案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