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程天相说到,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