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人士的哪几方面能力?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4)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1)能力: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 (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 (3)历史根源:宗法制。原因: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唐朝科举制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一图表关于明经科与进士科的相关信息“口答诸经大义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做时务策五道”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几方面能力: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等。 (2)本问考查的是宋朝科举制带来的影响及其相关认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分析.认知,分“风气”和“观念”分别展开。关于“风气”,把握到“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维度;关于“观念”,把握到“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结合相关史实,注意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认识,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宗法制与科举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宗法制”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并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材料一.二.三信息,分析.认知,重点注意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即科举制带来的“积极影响”,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 【名师点睛】关于科举制的作用,要注意分明清之前与明清时期来把握。(1)明清以前的积极作用:1.突破门第,选拔人才;2.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3.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有利于读书风尚;5.影响深远(欧洲文官制度,高考制度等)。(2)明清时期的消极影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束缚应试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的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查看答案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查看答案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查看答案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查看答案

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出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