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

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名师点睛】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域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调整好政策、爱护人民更好的了;要想荣耀,就没有比尊崇礼义、敬重文人更好的了;更想建立功业和名望,就没有比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更好的了。这些是当君主的重要关键。

君主如果爱好礼义,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没有贪图财利的思想,……不用奖赏而民众就能勤勉,不用刑罚而民众就能服从,官吏不费力而事情就能处理好,政策法令不繁多而习俗就能变好。

——《荀子》

(1)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和先秦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分析对比两种主张的本质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各自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挑战了封建神学世界观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查看答案

肖像画是许多画家所钟爱的绘画艺术类别,下列肖像画的风格变化说明画家

达·芬奇《蒙娜丽莎》

梵高《自画像》

毕加索《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A寄托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望

B越来越倾向传达对世界的想象

C绘画技艺呈倒退趋势

D逐渐迎合大众对艺术的审美趣味

 

查看答案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己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由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B打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提倡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