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上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清儒学活跃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儒学的活跃。A出现于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不符。宋明理学家主要是复兴儒学,与“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无关,B项错误。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改造儒学主要是为了迎合汉武帝借助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与“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相悖。明清交替之际,汉族士人感于明亡之痛,抨击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由此出现儒学活跃的局面,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儒学活跃 【名师点睛】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

C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D外贸中心地位丧失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查看答案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D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查看答案

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