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选官应注重品行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唐朝科举制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B项与题干信息背离,排除;题干信息不是在强调官员失职的问题,排除C;D项与题干主旨明显不符,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它主张(    )

A削弱相权

B限制君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查看答案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君主专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