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抗日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 态度:义战(解放中国)(侵略有理,侵略有功)。 (2)“甜头”:《马关条约》签订(或答条约内容)。 史实: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兵山东、侵占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起太平洋战争。 (3)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 (4)认识:甲午战败带来了灾难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与否影响着战争结果(从民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清朝官吏不管人民死活,军队也不是国家和人民的军队,可见“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另一方面,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可见“日本蓄谋已久”。第二小问,从材料信息“所谓‘ 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可以看出日本对侵略中国战争的态度为“义战”。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甲午中国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答即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日本从中获取很多权益。第二小问,结合甲午战后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被侵略战争作答即可,列举日本侵华的史实即可。 (3)从材料三“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关键信息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贡献之一: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唤醒民众民族精神的贡献还有“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或推动国民革命兴起”。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辩证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只要抓住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即可。结合两次中日战争的历史作用作答即可,甲午战败带来了灾难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与否影响着战争结果。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次中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查看答案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