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于放逐表决的陶片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材料四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古代雅典的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由此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

(4)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5)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1)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举措: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政体。 (3)国情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5)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古代雅典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因此体现了古希腊民主原则。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民国初期在改造政治制度方面的举措即可得知答案。联系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辛亥革命于1911年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其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本依据主要从国情出发。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自身的特色结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调动了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中国新时期民主制的发展的表现要从平反冤假错案和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和基层民主制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5)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主要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这个角度来回答。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抗日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查看答案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