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据材料二,孙中山对《临时约法》有诸多不满意的理由,但依然签署和颁布它。请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