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

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由此可知以下不属于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B.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C.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

D.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故A正确,排除。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服务,故B正确,排除。当时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故C正确,排除。当时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是儒学知识分子,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教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王安石的刚愎自用导致被谏官弹劾

B.御史台的设立有效的限制了相权

C.御史台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统治

D.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查看答案

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查看答案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令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查看答案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富足刺激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  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