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热点中央与地方关系,答案D。必须从这个材料整体阅读,选项A/C都是正确的,但都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本材料主题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选项B是作者观点,依然落脚到作者意图选项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权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文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一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①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享有联邦政府专项拨款的负责管理田纳西河谷一切问题的专门机构。1933年国会通过“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通过立法对该局的职能开发各项自然资源的任务和权力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吸引企业投资,为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失业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田纳西工程被称为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范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田纳西水利工程修建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