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经历长期曲折过程
B.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C.三权分立原则仅体现在中央机构之间
D.联邦政府权力呈扩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