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  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差异: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 原因: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国则是精工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破坏。 (2)观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传统民族主义转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引进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论证: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清末民初,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主要力量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为主。 第二,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在思想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多次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从文化上入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材料提到,(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是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至于其原因,结合材料归纳: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国则是精工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 (2)题意要求阐述和评价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材料中的观点比较明确,“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提炼出观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传统民族主义转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引进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论证部分可从料中“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入手,所学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来进行评价。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倡导的,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近代是落后的阶级,并没有把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因此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应该从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算起,这一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其结果是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于是民族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到来,即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肩负民族重任。第二阶段进入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与此同时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途径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批判传统文化。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民族主义进入第三阶段即高涨阶段,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最后总结再回扣主题,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不断裂变,外来民主思想和观念不断冲击下形成的。从内容上来说发展民主政治和谋求民族独立为主。从作用上说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争取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最终胜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适应了近代化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 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正确解题分四步: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第四步,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另外: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对材料中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性质,根据涉及的时间.国家和地区和性质,折射教材内容,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查看答案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查看答案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