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阅读材...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史记·刺客列传》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汉·刘向《说苑》

(1)根据材料一,请你简要对“明主”下一个定义,并据所学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是否具有诞生“明主”的肥沃土壤。

材料二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启蒙思想者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材料三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规定国王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军队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

两院制是英国议会的一个传统。英国议会在14世纪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各地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英国议会早期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派互相攻讦,又发展出谁在议会下院占多数谁就有权组阁执政的制度。一个党派能否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关键在于它能否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它在政治上(包括在议会中)的实际作为如何又将是它能否取信于民的关键。

1679年,英国议会还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由此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

(3)英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阅读材料三,从王权议会和个人权利几方面概括这种变化的表现。

 

(1)定义:明主应是有德行.知进退.会识人用人.谨言慎行的贤明君主。 分析1:是,政治:君主虽至高无上,但历朝多有宰相或谏官可对皇权进行制约; 分析2:否,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2)条件: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是其理论基础;美国联邦党人提出“制衡”原理;各国根据国情予以变革。 理解1:“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 理解2:“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 (3)表现: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下定义,据材料一“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和“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可知明主应是有德行.知进退.会识人用人.谨言慎行的贤明君主;第二小问是否具有土壤,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关键是论述理由,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如答“是”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涉及限制或约束君主的因素,即政治方面历朝多有宰相或谏官可对皇权进行制约,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方面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董仲舒“天人感应”,明清之际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对君主的约束,如答“否”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涉及加强君主专制的因素,即政治方面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巩固了专制王朝的经济基础,思想:法家.儒家(理学)等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科举制等选官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巩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二“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知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据材料二“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和“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是其理论基础,据材料二“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可知美国联邦党人提出“制衡”原理,据材料二“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和“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可知各国根据国情予以变革;第二小问理解,属于二选一的题,任理解一点即可,角度一“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首相拥有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角度二“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美国总统权力较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 (3)由“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规定国王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军队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可以看出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由议会的两院制可以看出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由“1679年,英国议会还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由此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可以看出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明主的条件;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讲述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高考考查的题型上看,选择题的比例较大,非选择题一般与其他考点知识相联系。 1.以前淡化的“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考查重新得到强化,各地试题涉及本专题的试题大都详细考查了西方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2.注意对西方各国民主政治特色的考查,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德国的统一等。 3.横向联系的试题较多,难度也较大,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考查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背景,对于新课标教材采用专题梳理的表述形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切中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  东西文明的碰撞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查看答案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