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钱穆先生认为,按照阶层不同,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包含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四民社会”,而根据士阶层出仕方式的不同,则可分为“游士社会”(战国至汉武帝时期).“郎吏社会”(汉武帝以后的西汉时期).“门第社会”(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科举社会”(隋唐至清朝时期)。在“游士社会”中,士人是以独立的个人身份介入政治的,而在“郎吏社会”中,只有出身于国家太学(相当于西汉的国立大学)的士人才有机会参与政府。在这两个时期,士阶层虽然已经形成,并对政治生活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整体来说,力量还比较弱小,无力与君权相抗衡。而到了“门第社会”时期,以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士阶层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权力集团,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对君权也开始产生较大的制衡作用,是历史上最接近君.士共治的时代。到了其后的“科举社会”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解体,官僚阶层流动性增大,整个社会趋于扁平化,士阶层的势力也开始式微,而君主专制化程度则日趋严重,士阶层对于君权的制约作用在不断下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1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原因。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②元代设立中书省③明成祖设立内阁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

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