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认识你自己 D. 追求生命价值
“对于中国领导者来说,可以利用WTO成员国身份这一外部约束机制,不断推动已进行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减少既得利益者对不断改革的阻碍,抑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材料表明中国的“入世”
A.可以解决经济改革的阻碍
B.是出于对改革的动力考虑
C.意在修正政治体制的弊端
D.能削弱地方政府的依赖性
“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合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场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以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