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 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可见当时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为工业化建设筹集资金,B正确,排除A;“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不符合史实,排除C;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国际关系趋向紧张,排除D。所以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名师点睛】“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查看答案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欧洲宗教改革

C法国启蒙运动

D英国光荣革命

 

查看答案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

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

 

查看答案

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查看答案

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面粉进口

港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