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缡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群体。(6分) 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2)特点: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重视经世致用。 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 因素: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外力侵袭、外国侵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已发生着历史转型,是内外合力所致。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下问表现,根据材料“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的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思考回答;第三小问因素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外力侵袭、外国侵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已发生着历史转型,是内外合力所致”的角度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经世致用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10月,内蒙文物与植物考古专家学者表示,经长期研究,发现植物研究界保留着以契丹表示中国的拉丁文命名规则,如英文版《中华植物志大词典》中收录18个带有“契丹”(Cathay)署名词根的植物名。有人因此得出“古代中国是契丹”的结论。对此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论据充分,足以用来证明“古代中国是契丹”这一结论

B.论据错误,因为植物的命名规则用做考古论证不可采信

C.孤证不立,但植物命名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具较高可信度

D.孤证不立,但能表明契丹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查看答案

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对清朝效忠与否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查看答案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

B.荀子的止争息乱

C.墨子的除乱尚同

D.孟子的与民教化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