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ofthethingsthatare,thattheyare,andofthethingsthatarenot,thattheyarenot。”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B.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18世纪启蒙思想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历史学界普遍把出生于十四世纪初的彼得拉克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有一位学者描述了有彼得拉克生平的四件事情:
(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上述哪两件事可作为“彼得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说明: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
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
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
C.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D.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