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判断该条文出自
A.1942年反法西斯联盟宣言
B.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55年《华沙条约》
D.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
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
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可以表明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与道家中关于”复古与怀旧”思潮的代表人物及相应主张。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家、儒家思想的地位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图13《海国图志》图14《民报》、孙中山题词图15《新青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目标上什么共同点,分析近代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深入的?